1407647087-1946612424  

【試讀感想】(參與金石堂網路試讀)

 

關於「聖母峰之死」,如果它是一本故事,會覺得後期很精采。

但若是一本真實故事,卻覺得悲傷無比。

在看之前,沒有想到會離開這麼多人,在這一方面覺得相當遺憾。同時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的錯綜複雜(指的是人際、商業利益方面)

說實話,我完全沒想到登山卻也能牽扯到利益層面,原來連誰帶誰上去的響導也是一種商業。

書末提到了幾乎是準備最完善、當時最有經驗與權威的響導霍爾,也因為種種因素,像是擔心被費雪分食市場,還有他自己的事業,而衝動做了決定。

這讓我想到鐵達尼號裡面,富有經驗、幾乎航行了一生的船長,卻因為想風光退休,而加快了船的速度,最後導致煞車不及,撞上冰山。

還有像是聽過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。

有時候老道的經驗,反而會讓我們過於自傲而導致沒有發現一些潛在的危險。

但這一場山難卻不單是這樣的原因,其實回歸最簡單的思想,便是大自然的力量終究不是渺小的人類可以征服。

世界第一高峰,海拔8848米,這樣一個嚴苛的環境,人類是沒有辦法生存,對於登山客的那一份熱情我不太了解,為何偏要去危險的地方呢?

但也許這就是一份夢想,對於征服山頂的一種渴望。

就像簡介所說的,「每具白骨,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,一場勇氣的掙扎」,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到震撼。

整篇故事、不,該說是真實體驗的紀錄,我無法說出任何具體或是主觀的想法,也無法去評斷這些事情是對是錯,或是當下他們的決定如何如何。

因為如同作者所說,在海拔如此高的環境之下,因為缺氧的關係,導致所有人的神智不清,判斷力也會產生偏頗。

我們坐在溫暖舒適的桌前,也許還播放著輕音樂,手邊有杯咖啡的環境下,哪能體會他們當時環境的惡劣,我們所評斷的,本身也是不公平。

也許我們可以清楚知道,上山責任自負,沒有人有那義務該去救你,也許救了你,會賠上自己的命,在那種環境之下,我們真的能像現在那樣富有道德正義的說「我會拯救他們」嗎?

沒有人有資格評斷,整場山難沒有人願意,當然也沒有對或錯。

我想,這也就是登山的迷人之處吧?

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會遇見什麼災難、也不知道這一次能不能回家、能不能攻頂,但就是因為未知的冒險,才讓大家更想征服。

 

 

【作者簡介】

  強.克拉庫爾(Jon Karkauer
  1954年生,八歲在父親的帶領下登山,大學畢業後以木工及捕魚維生,一存到旅費,就前往科羅拉多、阿拉斯加及太平洋岸山脈登山,數次挑戰艱難路線。生命中有二十多年以登山為中心,之後投入寫作,1996年以《阿拉斯加之死》成為全球暢銷作家,同年前往聖母峰登山,報導聖母峰商業化的問題及爭議,卻意外碰上暴風雪來襲,親身經歷聖母峰史上最大的山難(直到2014年雪崩事件)。

  他以這場山難寫成分析報導,為他贏得美國「國家雜誌獎」,之後擴大寫成《聖母峰之死》一書,不但突破題材之限,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,也譯成二十多國語言,當選當年《時代》雜誌的年度選書、入圍普立茲獎。

  1998年,他捐出《聖母峰之死》版稅,成立「聖母96年紀念基金」(Everest '96 Memorial Fund),提供喜馬拉雅山區居民人道援助,並協助保存自然環境、兒童教育等。至2012年為止,該基金共捐出一百七十萬美金。

  文章見於《戶外》《GQ》《國家地理》《滾石》《建築文摘》《花花公子》《紐約客》《紐約時報》等刊物。
除《阿拉斯加之死》《聖母峰之死》,還著有《艾格之夢》(Eiger Dreams)、《天堂的旗幟下》(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)《三杯騙局》(Three Cups of Deceit)等書。《三杯騙局》的收入全捐獻給美國喜馬拉雅基金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尾巴M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